“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由北京分众传媒公益基金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于2023年3月共同发起,通过“师训、课程、平台、资源”四位一体的模式,全方位助力建设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开展标准化的编程课程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接下来,以问答的形式对项目进行简要说明:

1、项目指向什么素养的培养?

项目聚焦数字素养的培养。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具体来看,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

2、为什么编程学习可以提升数字素养?

学习编程首先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原理,了解人如何与计算机交互。其次学习者在编程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评估能力。学习者还需要思考和解决各种逻辑和技术挑战,这会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抽象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鼓励创新和创造力,学习者可以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编程往往需要团队协作,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数字环境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此外,学习者通过编程将接触到关于数字伦理和责任的相关知识,如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字伦理和责任意识。

3为什么项目选择“图形化编程”方向?

图形化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它允许用户通过拖放编程环境中预定义的图形化元素(如块、图标等),而不是传统的文本代码,来创建程序。这种编程方式降低了编程学习的门槛,使得非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儿童和编程初学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编程概念和逻辑。项目希望通过易上手和有趣的图形化编程教学,支持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数字素养提升,让编程教育从娃娃抓起。 

4、项目的编程教育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专业指导下,项目依据《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_第1部分图形化编程标准》研发图形化编程课程,设计了两套课程,分别为基础课(32节,每节需要1-2个课时)和进阶课(8节,每节需要3-4个课时)。项目将提供所需的教案、教学课件、知识点讲解视频、练习题、作业等,并配套在线和离线编辑器供学习者使用。

基础课共32节,每节需要1-2个课时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化编程的基础知识与操作,从编程环境的熟悉、基本指令的运用等基础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到简单程序的编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编程思维,理解编程的基本逻辑,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进阶课共8节,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支持他们深化编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课程聚焦于拓展编程与算法的结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根据实际学情进行个性化调整,每学期至少完成8课时教师。在标准课程之外,项目还会提供科普公益课、编程一小时等活动,科普人工智能,丰富教学体验。随着课程深入,项目会依据教师的参与和表现升级支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等级认证、教师访学、优秀教师评选激励等。

5、项目的图形化编课程适用于哪个年级?

建议面向3-6年级开展,但不同地区的学情不同,请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面向其他年级学生教授。

6、项目如何支持教师开展编程教学?

项目制定了两套面向教师的培训课程,先通过能力培训让零基础教师“学会编程”,再通过课程培训支持教师“会教编程”。能力培训采取“录播+直播答疑+社群支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以及模拟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课程培训采用“直播培训+助教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课程重难点解读、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案例研讨等。无论是能力培训还是课程培训,都在项目自有的在线教育平台“众为学苑”上进行。

7、项目开展要满足什么要求?

第一,学校有计算机教室,且配置一定数量的可正常使用的电脑以供教学(至少2人/台,系统在Win7以上)。

第二,能保证在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开展编程教学,授课形式不限。

8、项目是否仅面向乡村开放?

项目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普及编程教育,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只要符合公益用途和申请标准,项目均可以支持。

9、非信息科技教师也可以参加吗?

当然可以!项目对教师学科无限制,项目希望支持更多老师开展编程教学,而不仅仅是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师。现在项目中有不少是非信息科技课教师,他们通过培训学习同样可以教编程、上好编程。

10、参与项目是否收取费用?

项目不对使用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