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 公益项目自北京分众传媒公益基金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发起以来已过一载,在各合作县域教育局的支持下,项目与众多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在编程教育的道路上探索,领略科技的无穷魅力。怀着对科技发展的好奇以及提升科技教育质量的热情,10月23日-25日,项目邀请了21名来自云南、福建、甘肃、广东等地合作县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齐聚北京,到高校、科技企业、科技馆、中小学参访交流,以感受首都的数字科技魅力,打开对未来教育的想象。

 

一、科技领航,纵向育人

老师们首先来到清华大学参观了车辆与运载学院的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清华科学馆,并与清华猛狮赛研团队的石嶙峋老师就科技人才纵向培养路径开展交流。石老师团队结合科技热点进行小初高阶段的教学延展,构建了从兴趣培养到素养评估再到因材施教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体系。其清晰的推动路线和丰富的实践案例给在座的老师们不少启发,有的主动介绍起自己区域的情况现场咨询请教。
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是当地科技教育的主要规划者和推动者,他们的行动关系着成千上万的孩子们,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清华大学的郑莉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莹教授专程来到活动现场和老师们交流,她们作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理事给予了项目开展极大的帮助,也一直关心着老师们的发展。她们对项目老师扎根在普及科技教育一线表示钦佩,也鼓励老师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教研教学成果,给予科技种子成长的土壤。

 

二、AI赋能,智慧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具体内容正从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为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次参访的第二站来到了科大讯飞。在琳琅满目的展厅里,老师们近距离体验了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图文识别、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智慧教育等场景下的应用,对AI技术融入具体教学的未来更具期待。大家一方面感叹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让更多学生能获得优质的教育体验。本次参访中,科大讯飞还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分享了其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行动,让在座的老师看到了依托教学一体化平台,教育场景中的各环节是如何高效运转以及联动的,再一次回应了这句话——“运用人工智能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 

 

三、科技盛宴,启智未来

作为科技教育的启蒙者,不仅要关心科技还要探讨如何寓教于乐进行科普,于是本次参访的第三站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内丰富的展品和体验设施让大家目不暇接,老师们纷纷体验虚拟现实、人机互动、场景模拟等多种技术,感受科技的乐趣。在体验了2050年的智能生活后,有老师调皮地说道:“看到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教师依然没有失业,我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参访的当天有不少北京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学习,老师们既感慨北京科技教育的蓬勃,也对北京学校的教育开展更加好奇。

 

四、核心素养,多元成长

作为一所覆盖小初高的创新学校,有老师早已耳闻探月学校。刚进校园,老师们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不同背景的老师们围绕培育什么样的孩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进行了交流,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知识点搭配、差异化教学等具体教学实施展开了探讨。探月学校的环境布置也颇具特色,在学校的很多空间里均可看到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呈现,老师们不由地频频惊叹学生们的创造力。

 

五、合而为众,大有可为

带着两天四站参访的所思所感所得,大家齐聚基金会进行交流和探讨。在交流前,活动专门邀请了畅学教育的孟聪老师分享编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其系统的课程体系、清晰的能力培养路径让老师们更加意识到编程教育的意义。在看到编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实例(如智慧农场),不少老师摩拳擦掌想要在自己学校进行尝试。老师们提到编程对很多家长来说比较抽象,对“为什么学编程”也不是很了解,如果能通过和家长们所熟悉场景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编程课程的开展。
 
随后,老师们热情地分享本次参访感受,有的老师形容是“毛孔张开了”,有的老师提到了紧迫感,有的老师则感受到了力量,但大部分人不约而同地提到本次活动让他们看到即使在条件不优渥的情况下,开展科技教育仍有方法和路径。有人计划回到学校后培训老师使用大模型来提高工作效率,有人计划举办校际比武提炼出最适合当地的培养模式,有人计划自行设计编程项目制学习课程来实现多学科的整合。老师们积极、热情地筹划后续行动的同时,也就项目优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未来项目将在提升科技教师的“含金量”,保障编程老师的稳定性、进行差异化培养等方面共商共建,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专业的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赋能 教育未来”教师参访活动虽然落下帷幕,但科技教育仍需要持续的探索和钻研。各位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激情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将科技教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期待在他们的用心培育下,让更多生机焕发,让更多生命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