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金属是如何从一张铁片、一块钢板或者一卷铜丝变成汽车车轮、机器人外壳的吗?答案就在王鹏博士演绎的这出“金属变形记”中。11月29日,“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大师公益课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拉开序幕。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副研究员、工学博士王鹏带领大家共同走进金属加工的世界,领略科技的魅力。
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聚精会神地聆听王鹏博士的分享,了解金属加工的种类、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古代的铜鼎,到现代的汽车、飞机,金属加工技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王鹏博士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铁、铜、不锈钢等合金的特性,孩子们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原来金属在常温下多为固态,而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在这次分享中,王鹏博士通过实例展示了锻造、铸造、机加工、折弯、焊接等技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应用。现代科技让金属加工更加多样化和精密,如汽车车身的折弯、大桥和轮船建造中的焊接,以及刀具制作中对刀刃的处理等。一位来自梅州的小学生激动地说:“原来金属加工这么神奇,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制造出更多厉害的金属制品!”
来自全国50多个学校的上千名师生在线参与了此次大师公益课。一位来自甘肃秦安县的老师分享了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也提到孩子们看到平日里稀疏平常的事物背后蕴含着这么多科技,更对探究世界产生了好奇和兴趣。金属,这个看似普通的材料,在科技的加持下却变得如此神奇。那未来的金属加工技术还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惊喜呢,值得期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